
又一艘起重船出事!船東不背鍋?
近日,“宇航58”號全回轉起重船在作業過程中突然發生吊臂折斷事故,暫無人員傷亡。船東方已否認此次事故和設備質量有關,而是運營方作業未做好預案“溜樁”引起。但近期國內風電安裝船事故頻發,為熱火朝天的海上風電市場敲響了安全警鐘。
作業時吊臂突然折斷,船東否認設備質量導致
9月13日,事發當時“宇航58”號正在中廣核廣東汕尾后湖海上風電場從事單樁基礎的安裝工作,起重機吊臂突然折斷,吊臂倒下后呈現彎折狀態。目前沒有傷亡報告,起重機和船舶本身的損壞程度尚未確定。
據悉,“宇航58”號由江蘇宇航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建造并擁有,一艘起重能力2800噸的全回轉起重船,在2019年經歷過改造。該船長144.5米,寬44.5米,吃水6.4米,中噸位21719噸,起重能力3800噸。
雖然事故原因尚未確定,但業內人士此前推測可能是由于起重機制動器某關鍵部件損壞。
針對媒體稱該船事故或由設備質量問題導致的猜測。江蘇宇航公司高管近日在接收南方能源觀察采訪時回應稱,“宇航58”起重船發生大臂折斷事故是因為“溜樁”引起,與設備質量無關。
“這起事故中,起重船所吊的1800噸鋼管樁發生溜樁,瞬間發生的重量會超過原來重量的五倍十倍,把吊臂起重機的剎車系統拉得反轉導致吊臂受損斷裂。”
“溜樁”是海上風電樁基礎安裝遇到的典型問題之一,指的是樁貫入至某些軟弱土層時,在樁錘自重作用或較少的錘擊數下不受控制的快速下沉現象。“溜樁”可能造成鋼絲繩斷裂、打樁錘損壞、樁身受損乃至廢棄等危害。
中國海洋工程咨詢協會海上風電分會秘書長翟恩地曾在《海上風電樁基礎溜樁和拒錘的根因分析》報告中指出,溜樁是海上風電樁基礎安裝的痛點之一,其發生的根本原因有5種可能:工程地質條件的復雜性、巖土工程勘察方法失準、巖土工程勘察數據確定不當、打樁錘選擇有誤、現場沉樁工序失妥。
該人士表示,在實施海上風電項目單樁基礎施工作業時,起重船的租賃服務供應方一般只負責船上作業,即吊樁,而施工方需要對是否會發生溜樁進行預判,并做好預案。
據了解,“宇航58”號曾參與過國內多個海上風電項目建設,包括龍源江蘇蔣家沙300MW海上風電項目海上升壓站建造項目、國家電投揭陽9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風機基礎樁建造項目、三峽遼寧大連莊河海上升壓站建造項目、三峽陽西沙扒海上風電場建造項目、中廣核南鵬島海上升壓站建造項目等,是海上風電項目的主力船只之一。
“宇航58”號的船東江蘇宇航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專業從事海洋工程、港口橋梁工程、造船、拖航運輸和打撈作業服務,成立于1982年。目前擁有大、小型全回轉浮吊工程船、大功率拖輪、三用工作船和大噸位自航甲板駁船等各類船舶20多艘,總資產超過10億元,近年已出色完成各項打撈、海上運輸和大型橋梁和海洋工程等服務任務。
事故頻發!中國風電行業搶裝趕工期
近兩年來,“宇航58”號大部分時間都在廣東海域現場作業。目前,該船正參與中廣核汕尾后湖海上風電場項目建設。該項目場址位于廣東省汕尾陸豐市湖東鎮以南的近海區域,涉海面積約80平方米,場址中心離岸距離約12千米,水深在23米-27米之間,規劃裝機容量為500MW。項目總包方為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,施工方包括中鐵建港航、中交三航局、華電重工和龍源振華等。而“宇航58”目前為施工方所租賃的起重船。
據了解,華電重工是中國華電科工(集團)有限公司的核心業務板塊及資本運作平臺、中國華電集團公司工程技術產業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,成立于2008年12月。華電重工以工程系統設計與總承包為龍頭,EPC總承包、裝備制造和投資運營協同發展相結合,致力于為客戶在海上風電工程物料輸送工程、熱能工程和鋼結構工程等方面提供工程系統整體解決方案。
華電重工在今年7月中標中廣核廣東海域(包括陽江、汕尾、惠州項目等)集約化施工工程,與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簽署《中廣核廣東海域海上風電場集約化單樁工程I標段施工合同》,合同金額3.43億元,約占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營業收入的4.78%。該項目包括汕尾、惠州共15個機位單樁基礎施工及陽江、汕尾、惠州共15個機位風機安裝。
眾所周知,海上風電核心安裝環節為設備吊裝環節,海上風電項目施工條件復雜,施工窗口期受限,風電設備單體容量更大、更重。海上吊裝施工能力一直是影響工程項目進度的最大難題。當前,中國海上風電開工規模高達11GW左右,中國風電行業正處于搶裝階段,在當前海上風電退補的大環境下,各開發商正在趕工期、搶電價,風電吊裝設備出現事故將會極大影響海上風電項目的建設進程,迫使風電項目開發商重新選擇吊裝機構及設備,影響到項目的最終受益。
據COWA數據顯示,2019年,我國可用的吊裝船為19艘,2020年在建吊裝船的數量為16艘,中國海上風電安裝船預期量為33艘。隨著海上風電項目陸續開工建設,施工安裝船的短缺成為制約海上風電發展的最大掣肘。
據專業人士分析,“宇航58”起重臂的修復大約需要半年時間。
今年7月,振江號在江蘇海域進水擱沉后,至今仍處于站樁狀態。兩艘主力船相繼折損讓中國海上風電市場蒙上一層陰影。
